 | 國旗:長方形,長寬之比為2:1。為米字旗,藍色旗面。此旗是由英格蘭的白地紅色正十字旗、蘇格蘭藍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愛爾蘭白地紅色交叉十字旗重疊而成。旗中白邊紅色正十字代表英格蘭守護神圣喬治,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蘇格蘭守護神圣安德魯,紅色交叉十字代表愛爾蘭守護神圣帕特里克。 |
 | 國徽:即英王徽。中心圖案為盾徽。盾面上兩組三只金獅象征英格蘭,紅獅象征蘇格蘭,豎琴象征愛爾蘭。兩側是代表英格蘭的獅子和代表蘇格蘭的獨角獸。盾徽周圍用法文寫著“惡有惡報”。下端懸掛著嘉德勛章,飾帶上寫著“天有上帝,我有權利”。盾徽上端為頭盔、帝國王冠和獅子。 |
國歌《神佑國王》 | 歌詞:上帝保佑女王,祝她萬壽無疆,神佑女王。常勝利,沐榮光;孚民望,心歡暢;治國家,王運長;神佑女王! |
旅游 | 天氣 | 時差 | 匯率 | 國際區號
國 名: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(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)。簡稱英國或聯合王國。
面 積:24.41萬平方公里(包括內陸水域)。英格蘭地區13.04萬平方公里,蘇格蘭7.88萬平方公里,威爾士2.08萬平方公里,北愛爾蘭1.36萬平方公里。
人 口:約5884萬。64,447,000人(2014年年中),官方和通用語均為英語。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,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。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,主要分英格蘭教會(亦稱英國國教圣公會,其成員約占英成人的60%)和蘇格蘭教會(亦稱長老會,有成年教徒66萬)。另有天主教會和佛教、印度教、猶太教及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。
語 言:官方語言為英語,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,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。
宗 教: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,主要分英格蘭教會(亦稱英國國教圣公會,其成員約占英成人的60%)和蘇格蘭教會(亦稱長老會,有成年教徒66萬)。另有天主教會及佛教、印度教、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等較大的宗教社團。
首 都:倫敦(London)。也稱“大倫敦”(Greater London),下設獨立的32個城區(London boroughs) 和1個“金融城”(City of London)。倫敦(London),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(簡稱英國)首都,歐洲最大的城市。與美國紐約并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。倫敦位于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,跨泰晤士河。16世紀后,隨著大英帝國的快速崛起,倫敦的規模也高速擴大。倫敦是英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,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。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,居民來自世界各地,一座種族、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。2006年4月,北京與倫敦結為友好城市。
主要城市:曼徹斯特,利物浦,伯明翰,愛丁堡,格拉斯哥,貝爾法斯特等
地 理:位于歐洲西部的島國。由大不列顛島(包括英格蘭、蘇格蘭、威爾士)、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。隔北海、多佛爾海峽、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。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。
氣 候;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。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℃,最低氣溫不低于-10℃。 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1100毫米,中部低地為700~850毫米,東部、東南部只有550毫米。每年2~3月最為干燥,10月至來年1月最為濕潤。
時 差:比北京時間晚8小時。
貨 幣:名稱:英鎊(Pound Sterling)。匯率(2003年3月):1英鎊=1.62美元。
建交日期:1972年3月13日
【國花】玫瑰花
【國鳥】紅胸鴿
【國石】鉆石
【國樹】夏櫟
【科學節】1831年開始,一年舉辦一次
【科學周】1994年開始,在每年的3月舉辦
【國家格言】我權天授(天有上帝、我有權利)
【國家政要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(Queen Elizabeth II) ,1952年2月6日即位,1953年6月2日加冕;首相戴維·卡梅倫(David Cameron),2010年5月任職。
【自然地理】24.41萬平方公里(包括內陸水域),英格蘭地區13.?。埃慈f平方公里,蘇格蘭7. 88萬平方公里,威爾士2. 08萬平方公里,北愛爾蘭1. 36萬平方公里。
位于歐洲西部的島國。由大不列顛島(包括英格蘭、蘇格蘭、威爾士)、愛爾蘭島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。隔北海、多佛爾海峽、英吉利海峽與歐洲大陸相望。它的陸界與愛爾蘭共和國接壤。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。全境分為四部分:英格蘭東南部平原、中西部山區、蘇格蘭山區、北愛爾蘭高原和山區。主要河流有塞文河(354公里)和泰晤士河(346公里)。北愛爾蘭的訥湖(396平方公里)面積居全國之首。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,終年溫和濕潤。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℃,最低氣溫不低于-10℃,平均氣溫1月4~7℃,7月13~1?貳?。秶玛雾,卿Z壬?。年乞滪洁嚠量咱E保埃埃昂撩?。陛吙和雾^可角哪杲鄧砍玻埃埃昂撩?,置{亢投吭蟶儆冢福埃昂撩?。每妮徤n輪粒吃倫釵稍錚保霸輪晾茨輳痹倫釵蟆?br>
【行政區劃】分英格蘭、威爾士、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。英格蘭劃分為43個郡,蘇格蘭下設29個區和3個特別管轄區,北愛爾蘭下設26個區,威爾士下設22個區。蘇格蘭、威爾士議會及其行政機構全面負責地方事務,外交、國防、總體經濟和貨幣政策、就業政策以及社會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。
【簡史】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,比克人,凱爾特人,先后來到不列顛。公元1-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。羅馬人撤走后,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、薩克遜人、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。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,許多小國并成七個王國,爭雄達200年之久,史稱“盎格魯—撒克遜時代”。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了英格蘭,史稱“盎格魯-撒克遜時代”。8世紀末遭丹麥人侵襲,1016年至1042年為丹麥海盜帝國的一部分。其后經英王短期統治,1066年諾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蘭,建立諾曼底王朝。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大憲章,王權遭抑制。
1338年至1453 年英法進行“百年戰爭”,英國先勝后敗。1536年英格蘭與威爾士合并。1588年擊敗西班牙“無敵艦隊”,樹立海上霸權。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,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。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。1660年王朝復辟,1668年發生“光榮革命”,確定了君主立憲制?#保罰埃紡曖⒏窶加胨嶄窶己喜?,1801臅徵婋爱尔兰合并。18侍m禿蟀胍噸粒保故蘭蛻習胍?,成为蕿懣c系諞桓鐾瓿曬ひ蹈錈墓搖?br>
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,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,是第一殖民大國,自稱“日不落帝國”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開始衰敗。英國于1920年設立北愛蘭郡,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許愛爾蘭南部脫離其統治,南部26郡成立“自由邦”,北部6郡仍歸英國。1931年頒布威斯敏斯特法案,被迫承認其自治領在內政、外交上獨立自主,大英帝國殖民體系從此動搖。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開始衰落,其世界霸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。第二次世界大戰 中經濟實力大為削弱,政治地位下降。隨著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繼獨立,英殖民體系開始瓦解,但英仍是英聯邦53個成員國的盟主。目前,英在海外仍有13塊領地。。1973年1月加入歐共體。
◆ 直布羅陀問題
直布羅陀位于伊比利亞半島南端,直布羅陀海峽北岸,扼大西洋和地中海咽喉,戰略地位十分重要。直布羅陀的面積近6平方公里,人口約3萬。直布羅陀海峽長90公里,寬12公里至43公里,是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唯一的海上通道。
直布羅陀1501年并入西班牙版圖。1702年,法國和奧地利為爭奪西班牙王位繼承權而訴諸戰爭,英國、荷蘭與奧地利結盟,其聯軍于1704年攻克直布羅陀,并建立軍事要塞。1713年,西班牙與英國簽訂《英西條約》,將直布羅陀割讓給英國。1830年,直布羅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主要海軍基地。此后,直布羅陀的一切軍政事務均由英國王室委派的總督統管。
1961年,英國和西班牙就直布羅陀問題開始對話。1984年,兩國外交大臣就這一問題達成協議,西班牙同意從1985年起完全開放直布羅陀邊界。
1991年3月18日,英國正式將直布羅陀的防務移交由當地人組成的團隊,從而結束了英國在這個地區長達287年的軍事存在。兩年后,英國和西班牙外交大臣開始討論直布羅陀的未來地位問題。
◆ 北愛爾蘭問題
北愛爾蘭位于愛爾蘭島的東北部,面積為14120平方公里,首府貝爾法斯特,人口約160萬,其中60%是英國移民后裔,他們信奉基督教新教,其余40%是愛爾蘭島的土著后裔,信奉天主教。長期以來,他們分而聚居,互不往來。在北愛歸屬問題上,前者主張留在英國,后者則堅持回歸愛爾蘭。
◆ 阿、英馬島爭端
阿、英馬島爭端指的是阿根廷與英國關于馬爾維納斯群島 (Malvinas Islands) (簡稱“馬島”,英國稱??颂m群島 Falkland Islands) 歸屬問題的爭端。該群島位于阿根廷南端以東的南大西洋水域,距阿根廷約500公里,距英國本土約13000公里。面積約1.2萬平方公里,由索萊達(東??颂m)、大馬爾維納(西??颂m)兩大島和200多個小島組成。居民2400多人,90%以上是英國移民。首府是阿根廷港(Puerto Argentino,英國稱斯坦利,Port Stanley)。
馬島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要沖,和南極大陸遙遙相對,戰略地位十分重要,歷史上是世界海上強國爭奪之地。阿根廷歷史學家認為馬島是1520年由葡萄牙人發現的,英國學者則認為英國航海家戴維斯1592年最先發現馬島。18世紀中葉,法、英先后在兩大島上建立居民點并少量駐軍。1770年西班牙開始管轄群島,但英國以最先發現為由,聲稱仍對群島擁有主權。1816年阿根廷脫離西班牙的統治取得獨立后,宣布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。1833年英國武裝占領馬島,驅逐了阿駐島總督和島上居民。此后兩國對馬島主權之爭從未間斷。二戰結束后,阿英兩國斷續進行了多次談判,但是沒有結果。1972年,在馬島附近海域發現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,馬島問題的談判變得更加復雜。1982年2月談判再次破裂。同年4月2日阿政府派兵占領馬島,英宣布與阿斷交并派出特遣艦隊,“馬島戰爭”爆發。6月14日英軍攻占馬島首府,駐島阿軍宣布投降。戰后馬島開始使用自己的憲法、貨幣、旗幟和國徽,以體現島民“自治”。幾經談判,阿英于1990年達成復交協議,但英國一直拒絕討論馬島主權問題。